閒聊區  日常生活  交友  成人討論  
   會員通訊  模特兒區  消閒玩樂  站務區  
   青少年/中學生專區  攝影區  貼圖分享    


發新話題
打印

中國文學既概括

中國文學既概括

隋唐五代文學
    1. 隋代詩歌
    2. 唐代詩歌
        一、唐詩興盛的原因及其體制類別
        二、唐詩的分期
        三、初唐詩人 -- 初唐四傑、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
        四、盛唐詩人 -- 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
                詩中之仙 李白 (701-762)
                詩中之聖 杜甫 (712-770)
                詩中之佛 王維 (701-761)
                高適
                岑參
                孟浩然
        五、中唐詩人 -- 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六、晚唐詩人 -- 杜牧、李商隱、溫庭筠
    3. 唐代散文
        一、初唐文風及對文體改革的要求
        二、唐代古文運動的始末
        三、韓愈的散文
        四、柳宗元的散文
        五、韓柳的比較
        六、古文運動的影響
    4. 唐代傳奇小說
        一、唐代傳奇小說興盛的原因
        二、唐代傳奇小說的分類及其內容特色
        三、唐代傳奇小說的地位和影響
    5. 唐代變文
        一、變文的來源和名稱
        二、變文的類別和內容
        三、變文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6. 晚唐五代詞
        一、詞的起源、名稱、體制
        二、詩詞的比較
        三、唐代民間詞和文人詞
        四、晚唐五代詞人

宋代文學
    1. 宋代散文
        一、宋代古文運動
        二、歐陽修的散文
        三、蘇軾的散文
        四、王安石和曾鞏的散文
        五、蘇洵和蘇轍的散文
        六、唐、宋散文的比較
    2. 宋代的詞
        一、宋詞興盛的原因
        二、北宋詞之分期及各期詞人
        三、南宋詞之分期及各期詞人
        四、南北宋詞之比較
    3. 宋代的詩
    4. 宋代話本
        一、宋代話本產生的原因及體裁
        二、宋代話本的分類
        三、宋代話本的內容和藝術成就
        四、宋代話本對後世小說的影響

元代文學
    1. 戲曲
        一、元代戲曲興起的原因
        二、散曲的體制
        三、詞、曲的比較
        四、雜劇的體制和藝術成就
        五、雜劇的名家 -- 關漢卿、馬玫遠、白樸、王實甫、鄭光祖
        六、散曲名家 -- 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喬吉

明代文學
    1. 明代散文
        一、明代散文的演變
        二、宋溓、劉基
        三、臺閣體
        四、前後七子
        五、唐宋派和歸有光
        六、公安派
        七、竟陵派
    2. 明代小說
        一、明代小說興起的原因
        二、明代小說發展概況
        三、章回小說和傳奇小說
        四、宋元話本和明代小說
        五、《三國演義》
        六、《水滸傳》
        七、《西遊記》
        八、擬話本 -- 《三言》、《二拍》、《今古奇觀》
    3. 明代戲曲
        一、明代南戲發展概況
        二、南戲(傳奇)與雜劇體制的分別
        三、著名作家和作品
    4. 明代詩詞
        一、明詩的概況
        二、明詞的概況


清代文學
    1. 清代散文
        一、三大家
        二、桐城派
        三、陽湖派和湘鄉派
    2. 清代詩詞
        一、清詩的概況
        二、清詞的概況
    3. 清代小說
        一、清代小說發達的原因
        二、《聊齋誌異》
        三、《儒林外史》
        四、《紅樓夢》

    4. 清代戲曲
        一、洪昇
        二、孔尚任

現代文學
    1. 五四運動與新文學
        一、五四運動的背景
        二、五四運動和文學革命的關係
        三、文學革命者的主張
        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
        五、新文學的重要社團
    2. 現代新詩
    3. 現代小說
    4. 現代散文
    5. 現代戲劇
    6. 現代翻譯文學







上古及先秦文學
    1. 古代的神話
    2. 詩經
    3. 先秦散文
    4. 《楚辭》

秦代文學

兩漢文學
    1. 漢代樂府民歌
    2. 五言詩
    3. 司馬遷和《史記》
    4. 《漢書》及漢代散文
    5. 《辭賦》

魏晉南北朝文學
    1. 建安文學
        一、曹氏父子 -- 曹操、曹丕、曹植
        二、建安七子 --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2. 兩晉文學
        一、正始詩人
        二、太康詩人
        三、永嘉詩人
        四、田園詩人 -- 陶淵歷代詩詞人

上古及先秦
    詩經      屈原      宋玉


兩漢
    蘇武      李陵      樂府民歌  古詩十九首


魏晉南北朝
    曹植      曹丕      曹操      孔融      陳琳      王粲      徐幹      阮瑀
    應瑒      劉楨      阮籍      嵇康      陸機      潘岳      劉琨      郭璞
    陶淵明    謝靈運    鮑照      謝朓      江淹      何遜      吳均      陰鏗
    庾信      王褒      沈約      蕭綱      張協      左思      紀少瑜    王臺卿


隋代
    薛道衡



唐代
    王勃      楊炯      盧照鄰    駱賓王    沈佺期    宋之問    陳子昂    李白
    杜甫      高適      岑參      王維      孟浩然    韋應物    柳宗元    韓愈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杜牧      李商隱    溫庭筠    韋莊      李煜
    馮延巳    張九齡    王昌齡    邱為      常建      元結      李頎      杜審言
    王灣      劉長卿    錢起      韓翃      劉脊虛    戴叔倫    盧綸      李益
    司空曙    劉禹錫    張籍      許渾      馬戴      張喬      崔塗      杜荀鶴
    僧皎然    崔顥      祖詠      崔曙      皇甫冉    薛逢      秦韜玉    王之渙
    李端      王建      權德輿    賈島      李頻      金昌緒    西鄙人    賀知章
    王翰      裴迪      劉方平    柳中庸    顧況      張祜      朱慶餘    鄭畋
    韓偓      陳陶      張泌      杜秋娘    張旭      唐玄宗    綦毋潛    雍陶
    李珣


宋代
    歐陽修    蘇軾      蘇轍      蘇洵      王安石    晏殊      張先      晏幾道
    范仲淹    柳永      秦觀      黃庭堅    周邦彥    李清照    辛棄疾    陸游
    姜夔      吳文英    周密      張炎      王沂孫    楊億      劉筠      蘇舜欽
    梅堯臣    張耒      晁補      尤袤      楊萬里    范成大    徐照      徐璣
    趙師秀    翁卷      劉克莊    劉過      文天祥    方鳳      司馬光    史達祖
    林景熙    汪元量    謝枋得    許月卿    鄭思肖    真山民    呂本中    李之儀
    岳飛      寇准      盧祖皋    張載      仲殊      李之儀    唐婉        林逋
    陳允平    蔣捷      賀鑄      高觀國    張輯


    馬致遠    張可久    元好問    關漢卿    徐再思    薩都剌



    唐寅



    顧貞觀    龔自珍    鄭板橋    曹雪芹    納蘭性德  王國維明
    3. 南北朝詩人
        一、山水詩 -- 謝靈運
        二、七言詩 -- 鮑照
        三、新體詩 -- 謝朓
        四、宮體詩 -- 江淹、何遜、吳均、陰鏗
        五、庾信及北朝詩人 -- 庾信、王褒
    4. 南北朝的駢文、散文、小說
        一、駢文的名稱和特點
        二、駢文形成的原因及其演變
        三、徐陵和庾信等的成就
        四、南北朝辭賦和漢賦的比較
        五、散文
        六、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
    5. 南北朝的樂府民歌
        一、南朝樂府民歌
        二、北朝樂府民歌
    6. 文學批評
        一、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的茁興
        二、曹丕的《典論論文》和陸機的《文賦》
        三、劉勰的《文心雕龍》
        四、鍾嶸的《詩品》
        五、蕭統的《文選》


四書
   
《大學》,本為《小戴禮記》中之第四十二篇,宋以前未單行。唐韓愈尊
《大學》,其所作《原道》即以《大學》為本而立論。宋司馬光始由《禮記》
中提出,作《大學講義》,並作《中庸講義》(《中庸》原為《小戴禮記》中
之第三十二篇)。然表章此兩篇為獨立之書,而與《論語》、《孟子》合成『
四書』者,則為程先生與朱子。于是經學由六經而一變為四書,成為宋儒之新
經學。


大學

    《大學》,就是博大的學問,而大學之道包括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
善』三大綱領,『止、定、靜、安、慮、得』六個修養程序,以及『格物、致
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實踐條目。從內在的德智
的修養,到外發的建立功業,將一切做人的道理,闡發得詳明透徹。大學就是
熔儒家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於一爐的博大學問。
   
《大學》全文
    子程子曰
    右經一章
    右傳之首章~右傳之十章
   
   
中庸

    《中庸》,是中國最精微而實際的人生哲學。所謂『中』,就是『不偏不
倚、無過不及之名』的意思。所謂『庸』,就是『用中為常道也,天下之定理
』的意思。中庸,就是中用的常道。以『性、道、教』為總綱,以『致中和』
行為實踐的最高準則,以『誠』為內發的原動力,以期臻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成己成物的人生終極目標。


《中庸》全文

    子程子曰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
    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
    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未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
    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
    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第一章~第十一章

    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蓋以申明首章,道不可離之意也。
    其下八章,雜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第十二章 ~ 第二十章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
    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一章~ 第三十三章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
    推而言之,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贊其妙,至於無聲無臭,而後
    已焉。蓋舉一篇之要,而約言之。其反復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學者
    ,其可不盡心乎?
   
論語

    《論語》,是一部眾美兼陳的儒學寶典。有聖人傳道行教、講義論道的警
語,也有與弟子們及當世學者問學論道的應答。無論是道德修養、行為規範、
政治教化、立身處世都包容在內,涵蓋的層面,極為廣闊。用語的精簡明達,
說理深中肯綮。可以說,儒家學術思想的體用,都全部融在這部書中。在中國
古代,這是一部人人必讀的書。


《論語》全文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衛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孟子

    《孟子》,倡仁義,法先王,拒斥楊墨,尊王賤霸。有時候,用雄渾嚴正
的語氣,闡揚聖道的精義;有時候,用幽默輕鬆的筆調,諷刺時政的闕失。隨
事點化,妙趣橫生。特別是性善的學說,宣達了道德的本原:民為貴的思想,
點明了為政的重心。儘管在專制時代,不為君王所喜,然而,在唐宋以後,卻
光芒四射地矗立學壇,受萬人禮遵。這是一部闡釋聖、發揚儒學的寶典。

《孟子》全文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章~第七章

梁惠王章句下

第一章~第十六章

公孫丑上

第一章~第九章

公孫丑下

第一章~ 第十四章

滕文公上

第一章~第五章

滕文公下

第一章 ~ 第十章

離婁上

第一章~ 第二十八章

離婁下

第一章~ 第三十三章

萬章上

第一章~ 第九章

萬章下

第一章~ 第九章

告子上

第一章~第十九章

告子下

第一章~第十六章





二十五史

一、史記
    1. 本紀
    2. 表
    3. 書
    4. 世家
    5. 列傳

二、漢書
    1. 本紀
    2. 表
    3. 志
    4. 列傳

三、後漢書
    1. 本紀
    2. 列傳
    3. 志

四、三國志
    1. 魏書
    2. 蜀書
    3. 吳書

五、晉書
    1. 紀
    2. 志
    3. 列傳
    4. 載記

六、宋書
    1. 本紀
    2. 志
    3. 列傳

七、南齊書
    1. 本紀
    2. 志
    3. 列傳

八、梁書
    1. 紀
    2. 列傳

九、陳書
    1. 紀
    2. 列傳

十、魏書
    1. 紀
    2. 列傳
    3. 志

十一、北齊書
    1. 紀
    2. 列傳

十二、周書
    1. 帝紀
    2. 列傳

十三、南史
    1. 本紀
    2. 列傳

十四、北史
    1. 本紀
    2. 列傳

十五、隋書
    1. 紀
    2. 志
    3. 列傳

十六、舊唐書
    1. 本紀
    2. 志
    3. 列傳

十七、新唐書
    1. 本紀
    2. 志
    3. 表
    4. 列傳

十八、舊五代史
    1. 梁書
    2. 唐書
    3. 晉書
    4. 漢書
    5. 周書
    6. 列傳
    7. 志

十九、新五代史
    1. 本紀
    2. 傳
    3. 考
    4. 世家

二十、宋史
    1. 本紀
    2. 志
    3. 表
    4. 列傳

二十一、遼史
    1. 本紀
    2. 志
    3. 表
    4. 列傳

二十二、金史
    1. 本紀
    2. 志
    3. 表
    4. 列傳

二十三、元史
    1. 本紀
    2. 志
    3. 表
    4. 列傳

二十四、明史
    1. 本紀
    2. 志
    3. 表
    4. 列傳

二十五、清史
    1. 本紀
    2. 志
    3. 表
    4. 列傳

TOP

發新話題